壮族打扁担又称壮族扁担舞,是以一种民间舞蹈形式遗传下来,发展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覃丽安是这项非遗的第五代传承人,几十年来,她执着梦想,在传承中守正创新,让“壮族打扁担”这古老的非遗文化在动态传承中充满活力,绽放璀璨芳华。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覃丽安正在辅导学生们为参加“广西三月三”演出而排练的“壮族打扁担”节目。覃丽安从事“壮族打扁担”“非遗”文化传承等工作已有20余年,她作为“壮族打扁担”非遗传承人,经常深入学校手把手教孩子们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
都安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学生 唐春桦:覃老师给我们上课很认真,我们很容易领会。
徒弟 韦英球:她要求很严的,(动作)都要到位,到位它才好看,比如该跪的跪,该站的站,该挺的挺,该跑的跑,都要求比较严的。
《壮族打扁担》是都安民间广为流传的原生态舞蹈,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都安每逢春节、三月三等重要喜庆节日,街头巷尾都能看到扁担舞的身影,覃丽安从小耳濡目染,早早便对打扁担产生了兴趣。
都安“壮族打扁担”第五代传承人 覃丽安:我妈是打扁担的,所以我见她们打,每年都打,我就爱上了扁担。
执着于“壮族打扁担”的研习,覃丽安除了跟自己母亲学习外,为了更好传承这项技艺,覃丽安产生了拜师学艺、传承“壮族打扁担”的想法。
都安“壮族打扁担”第五代传承人 覃丽安:后来我去学,跟唐(小琴)老师学,跟覃(素芳)老师学。
唐小琴和覃素芳都是“壮族打扁担”的代表性传承人,得到两位前辈的悉心传授,让覃丽安编排“壮族打扁担”的技艺更加出色。2007年,覃丽安与“壮族打扁担”团队,受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一周年巡演”。
都安“壮族打扁担”第五代传承人 覃丽安:当时心情非常的高兴,回来我就想把我们的扁担全部传承到学校、到社区、到乡村。
多年来,覃丽安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初心,把“壮族打扁担”带进校园,让民族文化在更多的年轻人心中发芽,在更多的舞台上绽放。都安职业教育中心是广西都安扁担舞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之一,辅导学生排练“壮族打扁担”早已成为覃丽安和徒弟们的工作日常。
都安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学生 周甜甜:刚开始进来的时候是因为好奇,后面发现挺有趣的,就挺喜欢的了。
都安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学生 韦乃吉:壮族打扁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努力学好、传承好。
都安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王利辉:把扁担舞融入到我们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们更多的民族文化,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除了到学校传授外,“壮族打扁担”具有强烈的壮族农耕文化的民族特点也吸引不少文艺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
徒弟 李宁:扁担舞是把我们老百姓平时劳作的动作都融入到扁担舞里面去,而且打起来也很有气势,也很开心。
徒弟 谭柳宁:因为它那个节奏给人有那种兴奋的感觉,很活跃的那种感觉,所以我就喜欢上打扁担。
扁担年年打,次次都不同,从古至今,“壮族打扁担”一直都在创新路上,既传承了传统动作,又创新多样化打法,每次演出都有新亮点。
徒弟 李宁:很有创意,而且她教我们的动作什么的都很到位。
都安“壮族打扁担”第五代传承人 覃丽安:我们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非遗文化充满活力。
如今,63岁的覃丽安在非遗文化传承这条道路上已经坚守了近50年,对“壮族打扁担”这项技艺早已了如指掌。覃丽安说,作为“壮族打扁担”传承人,她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如何更好将“壮族打扁担”传承下去,让这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中绽放璀璨芳华。
都安“壮族打扁担”第五代传承人 覃丽安:壮族打扁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作为一个壮族打扁担传承人,我要到学校、社区辅导壮族打扁担,要把她传承下去。(记者:周学丛 易雪丽 陆柳岸 黄俐华)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