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都安 > 人文都安 > 民风民俗

    都安娱乐文化和习俗

    2019-02-12 08:28     来源: 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作者: 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一、瑶族铜鼓 

    瑶族铜鼓舞流传于都安、大化两县布努瑶聚居的深山老弄里。新中国成立前叫“吃牛铜鼓舞”。新中国成立后,牛作为主要生产工具受到保护,杀牛伴舞自行取消,只击铜鼓和配舞祭祀,俗称“铜鼓舞”。击鼓起舞后,身着长衫短衣和戴牛皮面具的男舞伴,和全身盛装的女舞伴一同上场,随鼓声尽情欢跳。四面摆成外八字形,四名击鼓手从慢到快敲击,击打花样纷繁,边击边跳。一人则在旁同声敲打皮鼓以伴,并起舞,另一人手执竹帽随击皮鼓者起舞。其余男女舞伴手拿铃圈,尽情欢跳,唢呐手们列队吹奏,为舞者助兴。数名唱师则在旁唱祭祖歌,赞颂始祖密洛陀的创业功德。进行间,鼓声,铃声,项圈声、唢呐声、铃圈声交织一起构成一曲交响曲,气氛十分热烈。进入高潮后,鼓点尽量加快,跟不上节凑者为输,赢者“呼也—呼也—”狂呼以示胜利。铜鼓声息,舞蹈不止,极尽喜悦。铜鼓手和跳舞者累了就换人,往往延续一两个小时。如今,我县境内的一些瑶族群众还保留有这个习惯,在喜庆的日子中跳起这个舞蹈,以示庆贺。 

    二、壮族“谷朗” 

    “谷朗”即壮族扁担舞,流传于都安的壮族地区,现在仍在一定的范围内流行,是壮族人民过春节时一种娱乐表演,壮语叫“谷朗”又叫“打鲁列”。表演时或4人,时或6至8人,每人各执扁担一条,围于一条长凳(或长木板)两边舞起扁担,按传统的点子节奏,互相击打。时而扁担打扁担,时而扁担击凳面,急起急落,时重时轻,点子复杂,变化多样。谁累了,马上有人顶替,或全部换班。扁担舞的舞蹈者多为妇女,有时也掺进个把男人。除了壮族的《扁担舞》之外,我县还有以《舞狮》、《还愿舞》为代表的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族舞蹈。 

    三、壮族的山歌对唱和瑶族的“孝欢” 

    壮族的歌圩一般于三月三或清明节举行,采用的是舞蹈与山歌对唱的方式,风格古朴,雅俗共赏。瑶族的“孝欢”也是一种山歌对唱的娱乐方式,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是瑶族群众劳作之余常见的一种自我娱乐、放松的形式。 

    四、师公技艺 

    师公技艺是在长期法事活动中发展而来的。作为民间宗教的职能者,师公的主要职能是驱鬼禳灾、求神赐福、酬神还愿、超度亡灵,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叫“师公既管活人也管死人”。师公从事的法事活动有打醮、作斋、跳南堂、调香火、游神、求花还、驱鬼等。都安壮族民间普遍信仰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神鬼世界,而师公是能沟通人与神鬼之间的中介。 

    师公职业的基础——经书咒语知识。都安壮族师公大量繁杂的神鬼知识是由经书咒语来承载的。壮族从唐宋时起,开始出现了—种借用汉字的笔画、偏旁作基本部件,模仿汉字六书中一些造字方法而创造的“土俗字”(又称古壮字)。前辈师公利用这种文字写成或记录了卷帙浩繁的经书与咒语,如近年出版的《布洛陀经诗译注》就是其中之一种。这些经书咒语是师公从事法事活动的重要依据。师公念诵经书咒语的程序与内容指导和规定着法事活动的进行和发展,可以说法事是在念诵经书咒语中进行的,念诵经书咒语是法事的主要内容。在师公看来,经书咒语是一种法具,但必须在特定的法事中念诵特定的经书,否则其特殊法力就无法生效。重要的是,在这些经书咒语中,有一些内容是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如师公在一些唱段中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为人子女如何尽孝道等等。 

    师公技艺的表现形式——歌舞结合的艺术。师公在进行法事活动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唱与跳相结合,即一两个师公在师坛中央戴面具扮神跳舞,其余师公坐在师坛周围击锣鼓伴奏,舞罢才接着唱诵神的身世、法力和功绩。一般是跳者不唱而唱者不跳,故有“跳师”与“唱师”的说法。其舞蹈有相对规范的舞姿造型,即凤凰型与蛙型。凤凰型舞姿为一手举于头旁.一手按于胯部,“蹲点步”脚位;蛙型舞姿为双臂举于头旁,五指叉开,两脚八字蹲踏式。其伴奏鼓点和唱诵也有相对固定的基本节奏和基本唱腔,如锣鼓点的基本节奏有顺节拍、逆节拍、顺逆结合、齐击、疏密重叠等类型,唱腔则有师腔、阳首腔等。歌舞被认为是师公与神鬼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媒介。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W02024071641553327818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