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都安 > 人文都安 > 寻迹都安

    都安变迁

    2024-06-25 11:55     来源: 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195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原都安县14个区为基础,将河池县的下坳区、宜山县的三只羊、板岭、拉仁、加贵区、忻城县的嘉仁区、马山县的龙湾区,平果县的江南、百马区,东兰县的板升区等划入,成立都安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87年12月,《都安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颁布实施。


    都安是全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登高远眺,满目大山巍巍,发展出路关隘重重,“九分石头一分土”的瑶山素来有“石山王国”之称,相对恶劣的发展环境让无数外人望而生畏,“要想在都安发财,除非你自己有银行和印钞机。”

    都安人没有在困难面前望而却步,一代又一代瑶山人凭借着“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在这片大山巍巍之间谱写了一曲曲发奋图强的壮歌。

    都安上千干部群众和各族同胞大战万亩石海,要变石海为良田,在瑶山之中谱写一曲曲激荡人心的石山浩歌。

    都安县的老百姓凭着双手,在乱石山坡的岩壁地上营造的层层梯田。


    高岭公社开凿的环山渠道。

    地苏公社南江大队,在深达三十米的暗河”天窗“洞口,用抽水机扬水上山,灌溉农田。因地下水位有涨落,所以将抽水机安装在水泥船上,能随之上下。


    1999年3月,都安3万贫困群众迁移环江安置场,共动用各种运输车辆650多部

    斗转星移,岁月峥嵘。都安人民怀着希望与激昂,携着宏愿与自信,与全国人民一道踏着胜利走过了70多个春秋。在党的光辉政策照耀下,都安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土地上,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造运动,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拨乱反正、励精图治,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安县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70多万各族人民治穷山、战恶水,一步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被评为全国全区治山治水造田造地先进县,“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由此诞生。

    2002年的八仙移民开发区

    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九香瑶族新村新貌(2015年7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陆波岸 摄

    统计数据显示,60年间,都安瑶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0倍,财政收入增长19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7倍,实现了从极度贫困到迈向小康的跨越。

    这些数据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

    都安大山里,到处是藤蔓。这里的人把以前当柴草都没人烧的竹、藤、草、芒等利用起来,发展竹编产业,让石山野草漂洋过海到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20多个国家,赚了洋人钱又赚好名称——“中国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之乡”。

    生长在大瑶山上的野生山葡萄,也结出了串串致富果。以都安野生山葡萄为原材料生产的葡萄酒闻名遐迩,都安因此成为“中国野生山葡萄酒基地”。都安生产出供书、画、裱、拓等多种用途的高档书画纸,声名在外。

    灵感来自大石山、按照适合石山地区使用而生产的都安农用车正受到市场极大的关注,机械制造业也因此蓬勃发展。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在香港为获得金奖的都安瑶岭牌野生山葡萄酒题词

    这片瑶山工业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突破,都安依托“中国都安山羊之乡”、“中国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之乡”、“中国野生山葡萄红酒基地”、“世界天窗之都”等优势资源,着力打造野生山葡萄、山羊、编织、旅游、碳酸钙、制糖、核桃、煤炭等产业品牌,积极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为“工业强县”注入强劲活力。民族经济在一个“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不断崛起。

    这是都安瑶族自治县群众欢庆自治县成立60周年(2015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陆波岸 摄

    这是都安瑶族自治县群众欢庆自治县成立60周年(2015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陆波岸 摄

    瑶山人就是这样背负着沉重的大山,脚踏着贫瘠的土地,从不低头,从不气馁,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穷则思变的性格,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石山王国”的奇迹。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W020240716420102918210_ORIGIN.jpg